一、日积月累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熟读多背
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
三、“以本为本”
“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我们文言文学习,往往有这样的误区:重课外资料,轻课文内容;重习题训练,轻课文整理;重死记硬背,轻迁移推断.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材中的文言文,经过专家选定,难易适中,有其经典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从教材(课文)出发,根据教材(课文)的知识点安排循序渐进,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