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调和五味的汤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最佳答案: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
最佳答案:鱼和熊掌分别比喻 生命与礼义文章主旨: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
最佳答案:1.(1)用脚踢(2)停止,放弃2.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3.答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鬟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辛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最佳答案:1.(1)gēng (2)cù2.D3.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4.C
最佳答案:“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没有礼貌的 吆
最佳答案: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 所以"义".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
最佳答案:1.本心指的是舍生取义。2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强调礼义的重要,人不能丧失本心。3.对贪求富贵的人鄙夷,对丧失本性的人的反省。孟子是一个
最佳答案:1.(1)吆喝着给他  (2)为了 (3)用这些来 …… (4)衡通“横”,梗塞,不畅2.(1)这种做法难道...
最佳答案:“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这段话来自《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