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整句话的意思是,有时一顿饭就能吃掉一石(计量单位)粮食.所以 食 可以翻译成 饭量,食量.
最佳答案:第四声,此为动词,“吃”的意思
最佳答案:韩素静在韩愈的《马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食或尽粟一石”.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把其中的“食”解释成“动词,吃”;有的老师解释成“量词,顿或者餐”.那么,“食”
最佳答案:这里涉及到了之的定语后置问题.马之千里者,就是千里马的意思.这里的或是有的时候的意思, 这里的食是做的动词用的.所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
最佳答案:综合起来看,应该是读,因为在古代一般是动词读sì,名词读shí.这里的食当作一顿饭讲,是名词.可参见下面字典的解释:食shí ㄕˊ◎ 吃:肉.欲.◎ 吃的东西:
最佳答案:读dàn 读音  【汉字】石   【拼音】shí,dàn   【四角号码】10602字形  【笔画】5 【五笔】DGTG   【部首】石   【分类】象形字,甲
最佳答案:吃完,食尽整句的意思是:一顿饭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最佳答案:吃完,吃掉.和“一饮而尽”里的类似,有点形容词变动词的意思.
最佳答案:之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之……者”: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要吃一石粮食。)
最佳答案:①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②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和水之中.③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④ 爱好读书,不过分
最佳答案: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
最佳答案:应该是“担”,第四声.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南北方不同,差异较大:南方一石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左右;而北方(主要指淮河以北,黄河两岸)一石粮约等于一千斤左右.而且
最佳答案:念dan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最佳答案:1.(1)等同,一样(2)及,等到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
最佳答案: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之(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之(代词,他 )执策而临之
最佳答案:(1)正反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2)举食马为例说明非伯乐者的无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全面揭露非伯乐者不识千里马的愚妄 。
最佳答案:“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特点: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的特点:定语后置大概是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