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新变法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代表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德先生和赛先生”为口号,“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3、五四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保我主权"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争回青岛方罢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中国宣告死刑了",
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 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目标.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实质是爱国.②五四运动的力量.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成了运动的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正是由于运动的力量区别于以往一切运动,才使这场运动具有坚决性,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4、长征精神大体上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念上去理解.根本的是两条.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谁使长征取得胜利?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长征是不可能胜利的.所以从政治信念上,首先一条是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条是,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长征从几经挫折到走向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从中国实际出发搞革命的路线,战胜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路线的结果.所以,长征精神从政治信念上来讲,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
第二方面,从党的宗旨,从世界观、人生观去理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长征当中那么多的先烈流血牺牲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这一点在今天同样是很重要的.
第三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奋力拼搏的精神.《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有两句是这样唱的:“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每当我唱到这两句的时候,我会热泪盈眶,为什么呢?它把红军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官兵团结,不怕牺牲去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状态深刻地展示出来了.集体主义、不怕困难,这样的道德人格是长征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我觉得,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当代团员青年十分需要的精神境界.那么,政治信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人格,这三条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其中第一条是决定性的.
5、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威海军民同心共筑强大海防,抗震救灾,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军队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