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性和特殊句式如何分辨,直接要特点!例子少点!
3个回答

一、名词作动词

即原本是名词的词在实际句子中用作动词.

常见的形式是:1、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做动词;2、连词“而”或“以”前后的词性应保持一致,即皆为动词.如果其中一个是名词,则活用为动词;3、句中没有动词,则加点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作动词

基本和上面一样,只是使动现象少,意动现象多.

三、名词作状语

1、句子中的名词一般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存在.如果一个句子的主语已存在,那么动词前面不做主语的名词一定作状语.

2、句中表方位、时间、工具的词语只要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类活用有两种情况:1、在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的动词引申义一般不能直接加宾语,如果它后面又恰好有宾语,此时要对这个动词性的名词加上使动用法使它后面的宾语有意义.2、动词本身时不能直接加宾语时,如果这种动词带了宾语,那么必须用使动使后面的宾语有意义.

五、形容词、动词的意动用法

这种活用的基本要求是:形容词和动词必须是表示状态或评价的,但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当这种形容词或动词直接跟上了要修饰的词,那么很明显这些词是要表示被修饰词的状态或外界对其的评价的,那么这个形容词或动词(一般是形容词居多)就是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其中,“以”用作介词,因此被修饰词必须是名词或代词.

六、宾语前置句

主要有三种形式常见:

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里有两个要素: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2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故不我若也”(《种树》).

一般地,否定代词有“莫”、“不”等

二、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一般的,疑问代词作宾语是指介词宾语,即这个代词置于介词前.一般只要看到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等.

三、 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如“何……之……”,“唯……是……”等.

七、定语后置

这类句子必须满足:先出现一个名词或代词充当被修饰词 .然后再出现定语部分.定语部分的一般形式是:“……者……”或“……者”.

八、判断句

判断句是表示对某件事物的定义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标志:、

1、“……者,……也”

2、“……,……者也”

3、“……,……也”

4、“……者,……”

另外,如果看到“为”在句子中作动词词出现,那么就要判断“为”的解释了.如果“为”解释为“是”,即“为”作判断动词,那么就是判断句,如果解释为“做”或与“做”有关的解释,那么就不是判断句.

判断句的翻译中一定会带有判断动词“是”!

九、被动句

文言文中表被动的虚词有:“为”、“见”等.其中“为……所……”和“见……于……”这种结构一定是被动句.“见”一般直接跟动词,而被动句的宾语省略,一般这种句式的宾语是指自己,着重表示对某人怎么样.

十、省略句

省略句一般有三种形式:

1、 承前省:即前问提到过的东西在表达上为了简洁而省略 .这种省略句首先要判断省略的成分是什么,再根据成分和语境到前文寻找合适的省略物进行理解.、

2、 蒙后省:即省略的物在前文没有提及,到后文才出现.这种省略句第一次读一般看不懂,要先跳过,到后文寻找合适的物来充当省略物,在返回到句子中去理解.

3、 对话省:即几个人在对话时把彼此都心知肚明的东西省略.这种省略句省略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寻找.一般来说,这种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是对话的话题或话题的核心内容也可能是对话者参与对话时所针对的共同对象.对话省还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中的承前省或蒙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