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首先铅笔芯是一种碳--石墨,属导体,而且是负温度系数的导体.即温度升高,电阻降低;温度降低,电阻反而升高.
二、当按题接通电路,调节铅笔芯长度,使灯泡刚好不亮,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I)则刚好使灯泡在亮与不亮的临界点上
三、将点燃的蜡烛靠近铅笔芯时,铅笔芯受热温度升高,由于负温度效应,铅笔芯电阻(R)下降,根据欧姆定律:I=U/R 得知通过电路的电流增大了,所以灯泡就亮了.
四、当吹灭蜡烛或将蜡烛移去时,铅笔芯温度降低,电阻(R)增大,通过电路的电流(I)又减小了,所以灯泡又渐渐灭了
五、还可以从电阻串联分压的原理来解释:根据电阻串联分压原理,电阻小分压小,电阻大分压大,所以当铅笔芯电阻减小时,它所在电路中的分压也减小了,这时灯泡上的分压就变大了,根据公式 P=U^2/R 得此时灯泡功率增大了,所以灯泡就亮了;反之则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