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维方法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何谓反向思维?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共和国首都马拉瓜发生了大地震,一座现代化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死亡万余人.令人惊奇的是,在被震毁的房屋废墟中、唯独
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竞安然无恙.如此奇迹,轰动了全球.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世界著名的工程结构专家、美籍华人林同炎教授.他在设计时把思维的着重点放在反
面:采用框筒结构,刚柔相济.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外力;而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外力作用时,可由房屋内部结构中某些次要构件的开
裂,使房屋的总刚度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减少对地震力的反应.这种以建筑物次要构件开裂的损失来避免整个建筑物倒塌的设计思想就突破了一般常规思维的框架,
突破了以刚对刚的正面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少有的奇迹.
反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富于变通性和灵活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探索者的思维能够机动灵活地转移到各种不同的方向.而反向思维就
是把思维改变到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例如:吊扇,一支吊杆在上,扇在下.若把它颠倒过来,就变为吊杆在下、扇在上的落地“吊扇”.爱迪生将“声音引起振
动”颠倒思考为”振动还原为声音”,于是产生了发明留声机的设想;赫柏布斯把吹尘器的原理反过来,设计出新的除尘装置,结果发明了吸尘器.
反向思维为什么具有创新效能?因为人们的思路一般是根据背景知识或传统观念来确定的,而任何时代的背景知识和传统观念只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暂时阶段,它
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人的认识必须在不断扬弃背景知识和传统观念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当你面对一个史无前
例的新问题,沿着某一固定方向思考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你能灵活地调整一下思维方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路,甚至把事情整个反过来
设想一下,那么就有可能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由“山重水复”的歧途,而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过去的圆珠笔芯常漏油,开始人们循着一般的思路去想问题:
因为笔珠被磨损而慢慢变小,笔油就随之流出,所以应该增强笔珠的耐磨性;可是又产生了新问题,笔珠的耐磨性强了,笔芯头部内侧与笔珠接触的部分便容易被磨
损,以致口变大,漏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后来,日本的中田藤三郎采取了反向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漏油的另一个因素——油墨过剩,随之想到控制油墨的装填量.
他想,当圆珠笔写到2.5万字左右时.笔珠就变小、漏油,那么将笔芯容量减少,写到两万字时笔芯就没有油墨了,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采用这个方式,
很巧妙地解决了圆珠笔漏油的问题.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科学家都是采用反向思维而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测量氮气密度时,分别采用哈考特法和雷尼奥法,结果得出的氮气密度相
差千分之一.这么小的差别有何意义呢?一般人可能对此漫不经心.但瑞利认为这个差别超出了实验误差的范围.于是他采用反向思维法,即不是减少差值,而是扩
大差值去探索个中原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氩原子,他也由此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奖.另一位是兰米尔,他发明充气电灯泡也是采用此法.当时的
电灯泡有个致命伤,钨丝通电后容易发脆,使用不久灯泡壁就会变黑.一般人都认为要克服这个毛病必须大大提高灯泡的真空度.兰米尔的想法却与众不同,他不是
忙于提高灯泡的真空度,而是分别将氢气、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等充人灯泡,研究它们在高温低压下与钨丝的作用.当他发现氮气有减少钨丝蒸发的作用
时,作出了“有可能在大气压下钨丝在氮气中长期工作”的判断.1928年,他由于充气灯泡的发明和对高温低压下化学反应的研究等突出贡献而荣获帕金奖章.
《老子》第三十六章中说过:“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兰米尔的想法和作法,与老子这句话恰好是不谋而合.反向思维虽然能帮助创造发
明,但学习反向思维,不要把它当作单纯的技能,首要的是敢于摒弃僵化的思维习惯,摒弃经验的程式,以新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拓展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