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探究实验题,要求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考查我们对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充分体现“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常是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在实验变量控制的基础上研究某一条件、因素或方法的影响.需要学生具备知识面的广度和对科学知识的初步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
【实验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实验.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品种的茶叶A、B、C、D、E,在对照实验中,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比如:水的温度、质量或体积、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等等应相同.
(3)用pH试纸分别放到杯中蘸取A、B、C、D、E五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
【实验结论】根据“读得他们的pH分别为5.4、6.3、6.0、6.1、6.4”,则可推测碱性食品的浸出液不一定呈碱性.
【反思评价】本题属于对实验步骤操作的考查,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这是检验溶液PH的正确方法.而本实验步骤(3)中存在的错误是不能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D、E五种茶叶的泡出液.
【交流反思】猜想二:均呈酸性,正确.
【拓展应用】
(1)根据以上探究知“读得他们的pH分别为5.4、6.3、6.0、6.1、6.4”,茶叶是碱性食品,但其茶水为酸性,能否减肥不能确定,但常喝茶水应该有利于胃酸分泌过少的缓解和治疗.
(2)因为茶水为酸性,所以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
【实验过程】
(2)水的质量或体积、冲泡的时间.
【实验结论】不一定.
【反思评价】不能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D、E五种茶叶的泡出液.
【交流反思】猜想二:均呈酸性,正确.
【拓展应用】
(1)B.(2)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点评:
本题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考点点评: 本题属于来源于身边事实的科学探究,通过将科学探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获取事实与证据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