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有序合理,即首先仅仅围绕核心内容展开,以人为本;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体验、感悟;另外方法渗透与外显;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与应用;生活与化学,生活与社会;明线与暗线呼应,暗线在结尾时应外显,由暗转明.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比如在上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我采用问题导入:展示视频,提问精典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体现出碳单质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这样的提问,逐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取知识储备.传授新知的第一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得出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后,提出问题:金刚石的化学性质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是稳定的吗?其次,播放金刚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碳在加热时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另外,接着讲述木炭的用途,展示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条件差异进而得出结论—氧气不足,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两种情况,分析得出结论—碳与氧气反应时,根据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产物.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使用碳单质作为燃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将社会生活与化学知识联系的能力以及通过比较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应用于社会生活.第二阶段:首先是问题切换—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际上就是碳单质获得氧的一个过程.它既然可以从氧气中获得氧元素,那能不能从其他含有氧的物质中获取氧元素呢?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注意转移到新问题上.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验证猜想.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请学生小结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接着讲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指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便于记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最后一个阶段是课堂反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这样及时巩固知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新问答: 投两颗均匀的骨子,出现点数和为4的概率是多少 《母亲我心中的灯》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珍藏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 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组成,原子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动词前面可以加副词吗? 形容热极了的人的词. 2、5分米等于几米几厘米 《学而》里的“其斯子谓与”,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下一句是什么 for this the telegraph was coming in to sue . (2011•仙桃)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2010•黄埔区二模)在四边形ABCD中,AC、BD是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点E、F、G、H分别是在四边形ABC 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小散文500字 求lim趋向于无穷3^n+(-2)^n/3^(n+1)+(-2)^(n+1) 求大神帮忙用MATLAB做出下面方程的三维图像,万分感谢! X/(6/35)=(26/45)乘(13/25) 重新组合单词 分式方程的解法 怎么样背单词背的快?希望能快速背英语单词 如何解一次不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