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山二模)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收藏:
0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1个回答

解题思路:(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利用图示的曲线,比较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图示的曲线,查出t1℃时物质A的溶解度,判断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状态;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利用图示的曲线,判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改变情况,说明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3)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将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液时,与该溶液有关量的变化.

(1)曲线上M点为t2℃时,A与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M点表示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上方而物质C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下方,可判断此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2)由A物质的溶解曲线可知,t1℃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40g,即此时100g水最多可溶解A物质40g,因此,此时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由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采取加水或降温的方法都可以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I.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导致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而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改变;故选①④;

II.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变;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由于溶剂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②④;

故答案为:(1)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A>B>C;

(2)不饱和;加水或降温;

(3)I.①④;II.②④.

点评:

本题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考点点评: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关注公众号
一起学习,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