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1个回答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重点、难点]

1.对民主和科学的分析

(1)含义:①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②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2)引进原因:①西方由中世纪社会转向近代社会,在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在经济上经历了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经济飞跃,“民主”和“科学”在西方近代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要富强,必须引进之.②新文化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有两大表现:专制思想,封建迷信和愚昧.

(3)实现的手段: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4)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特点:①把“民主”,“科学”和“打倒吃人的礼教”结合起来,与打倒孔家店结合起来,上升到伦理高度,震动了思想界和整个社会.②既是思想革命,又是文学革命,特别是白话文.

(5)作用(意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场以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向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后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主要表现为:

(l)《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大批先进青年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斗争,出现了问题和主义之争.

(4)北京的一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调查,使中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开始就具有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同点:前后开展的范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②斗争目标: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后,内部斗争很激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

③运动的强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礼教,后者则着重探索新的救国方案,并开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共成立作了准备.

④所属性质、作用不同: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原因:①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潮流.五四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随着形势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阵营成份的复杂化,代表了不同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生分歧.

4.李大钊等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历史必然性

(1)前期对民主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3)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新的“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介绍十月社会革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只会形而上学、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