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侯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
1个回答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曰照高林①.

曲径通幽处②,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④,潭影空人心⑤.

万籁此俱寂⑥,但余钟磬音⑦.

【注释】

①初日:才露出地而的太阳.高林:山上的林木.

②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处:这里指幽深的后院.

③禅房:寺院中僧侣的住处.花木深:这里指在花木深处.

④山光:在日光映照下的山色.悦:使欢悦.鸟性:这里喻鸟的情致.

⑤潭影:指人临潭水边被映出的身影.空人心:这里如说“使人的妄念消除

⑥万籁:这里指一切声音.寂:宁静.

⑦但:只足.磬:佛教诵经、斋供时用的一种钵状铜制打击乐器.

【今译】

一清早就进入古寺大门,初出阳光照到山头树林.

弯曲小路通向幽静之处,僧侣房舍深隐木丛花荫.

日下山色欢悦鸟儿情致,潭中身影悟人尽脱妄心.

一切响动这时都已沉寂,留下来的只是钟磬声音.

【赏析】

作者常建(生卒年末详),《唐才子传》说他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后仕途不得意,以游历隐遁终身.能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麓.这首诗把重点放到对清早破山寺后院风光的描写上.首联一笔带过入寺所见景色,颔联便通过弯曲小路把人引入清幽的后禅院,而僧舍义深减在花木之间,马上就别有佳处,景象大出.这一联向来被人们认定为诗中佳句.颈联写脱俗,尾联写幽静.写脱俗则以后院的山光也让鸟儿的情致欢悦、后院的潭中身影也让人的俗念尽消这样的形容托出,自然不同于寺外世界;写幽静则以钟磬之音衬托,只见响者自响而静者愈静.这些都见诗人用笔之妙.诵读时注意每句的节奏.http://www.***.net/chuzhong/yuwen/shici/5188.html

诗人因为仕途不顺,于是常外出游山玩水,排遣内心的痛苦,这首诗是他游常熟虞山时,题写在古寺兴福寺墙上的.

诗开头的两句,写诗人清晨走进兴福寺时,只见初升的太阳照在树林中,给人一种庙宇宁静、肃穆之感. 接着三、四两句,写诗人走进丛林的幽深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幽静的后寺院,寺院的禅房隐藏在茂密的花丛树木间,如此宁静优雅的环境是念经拜佛、修身养性最好的地方.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而“曲径通幽”这个成语又成为园林艺术家们的审美标准,也成为文学家们的—种文学追求.五、六两句,又从后禅院内写到禅院外,走出寺院,举目远眺,绿树青山,这首诗写诗人游虞山兴福寺的真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想要摆脱尘世,去追求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佛家胜地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