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劝学”有什么深刻意思?
收藏:
0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1个回答

我来个简短的回答: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变善,所以才劝学!下面是较详细的给你看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rú@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相关问题
关注公众号
一起学习,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