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1、原文:“上古之事”,定中短语.“之”,助词,表领属,可译为:的.
2、原文:“人民少而禽兽众”,谓词性联合短语.“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且.
3、原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连谓短语.“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4、原文:“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有无句.其中“决渎于殷周之世者”,述补短语.“于”,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在;“者”结构助词,复指其前的定中短语“殷周之世”,构成复指短语,并做介词“于”的宾语;而于宾短语“于殷周之世者”做连谓短语“决渎”的补语.
5、原文:“必为汤、武笑矣”,被动句.其中:“必”副词,表肯定,可译为:一定;“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矣”,决断词“矣”,表认定,可不译.
6、原文:“因为之备”,状中短语.其中“因”,连词,可译为:因而,从而;“为”,介词,表目的,可译为:给.同时构成为宾短语“为之”做动词“备”的状语.
第二段:
1、原文:“不事力而养足”,连谓短语.“而”表逆承,可译为:却.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三段:
1、原文:“尧之王天下也”主谓性短语.其中:之字短语“尧之王”充当主语,“之”,结构助词,无词义;“王”,动词,可译为:统治.体词性短语“天下”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也”,决断词,表认定.
2、原文:“以是言之”,状中短语.其中:以宾短语“以是”做动词“言”的工具状语;“以”,介词,表凭据,可译为:根据.
3、原文:“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连谓短语,“古”,通“故”,连词,可译为:因此;“而”,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并且;“也”决断词,表认定,无词义.
4、原文:“是以人之于让也”,带有于宾短语“于让”的之字短语,表原文中所涉两种“让”事之间的关系.其中:“是以”通常视为复音词,可译为:因此;“于”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对于.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二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四段:
1、原文:“非所以持国也”,所字短语.这里的所字短语,是“所+以”结构,其中:“所”结构助词,无词义;“以”介词,可译为:用.“所以”表方法,可理解为:“用来+动+的方法”.
所以原文的大意: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方法.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二、三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五段:
1、原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能愿动词句.其中:以宾短语“以宽缓之政”做动词“治”的工具状语,介词“以”可译为:用;定中短语“宽缓之政”做介词“以”的宾语,助词“之”,表领属,可译为:的.
2、原文:“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判断句.其中谓语“君为流涕”是主谓性短语,介词“为”后省略了他称代词“之”,可理解为:“君为之流涕”,为宾短语做动词“流”的状语.
3、原文:“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主谓性短语.其中:介词宾短语“于父母”做形容词“先”的补语,表比较;“于”,介词,引入比较对象,可译为:超过.所以原文的大意:人的感情没有超过父母对待子女的.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二、三、四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六段:
1、原文:“寡能怀于义”,能愿动词句.“于”,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2、原文:“修行明道以游海内”,连谓短语.“以”连词,表顺承,可译为:而.
3、原文:“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连谓短语.“故”,连词,可译为:所以;“则”,连词,表假设,可译为:那么;“于”,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所以原文的大意为:所以,假如根据仁义,那么孔子对鲁哀公就不会屈服.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二、三、四、五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七段:
本段中虚词用法,与第一、二、三、四、五、六段相同,故不再例举.
第八段:
1、原文:“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判断句.其中:体词性短语“毁誉赏罚之所加者”充当主语,“之”,助词,表领属,可译为:的;“所”,结构助词,无词义;“者”,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事.而状中短语“相与悖缪”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相与”复音词,可译为:相互.所以原文的大意为:诋毁和赞誉、奖赏和惩罚所施加的对象是这样的互相矛盾错乱.
其余虚词用法,与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段相同,故不再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