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句子分析,每句都要有
2个回答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五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