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讲:就是老而好学的意思.
原文: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简答解析: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诸多启示.“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举着燃烧的烛光在黑暗中行走,与在没有任何光亮的情况下行走相比哪个好呢?诚然,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平静的,应该充满安宁和快乐.但是,到了老年,对于学习,也仍然不能忽视,学习是老年人保持内心平和的保证,生活的更多乐趣是从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