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题目怎么写作文
1个回答

读诗词名句随想 爱书人面对满架的图书,也许会想到明代杨循吉的诗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小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匪夷所思.书是用来读的,读书是件有趣的事,而仅仅“抚弄”,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如今我却感到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其中的道理不是仅凭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日日以书为伴,浸淫于书,日久才会自然产生杨循吉所说的这种感觉.太喜欢书了,所以即使不“开卷看”,仅仅用手指轻抚书的封面或者书脊,也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有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抚摸一番,然后放回去,再抽出一本……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想当年杨循吉一定也是手中拿着一本书,抚弄再三,心中窃喜,或者自顾自地笑出声来.这样傻吗?傻.这样有理由吗?没有.那为什么如此?我不知道,我只记得郑振铎先生的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二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对于这个称号,有一句冷霜的诗与之相应:“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这句诗用一个脱胎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了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文学创作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创性,但又离不开历史.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来源于前人的作品,所以说“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蜡烛”.但同时,这支点燃了小火的蜡烛也得以寄身于小火之中.也就是说,前人的作品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一方面是前人的作品给后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前人的作品又通过后人的作品得以传承,获得发展.于是,一切文学作品都融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历史,而这历史正是通过一切文学作品得到表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道周行的宏大叙事”(胡续冬语).三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句词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新词”中的“愁”是“强说”的,而真正识尽了愁滋味,却说不出了,最多说说天好冷之类.的确如此,一方面,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近乎无限的痛苦.极度痛苦之下,只有闭口才感到充实,而开口却会感到空虚.另一方面,快乐趋向于发散,所以相对容易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而痛苦则是“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个人体验,趋向于自我.正如鲁迅所说:“人们的苦痛是不能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饱尝痛苦的卡莱尔在发疯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