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行文有什么好处
1个回答

很多刚开始写文的写手都会选择用第一人称行为,觉得这样视觉明显,容易下笔,殊不知第一人称在开头容易,在剧情推进时却很难.众所周知,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顺利的引出主角的心理活动,其最大的弱点便是视觉太狭小,致使其他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而因为心理活动太多也会引起情节拖沓.在这篇《山不过来,我过去》中第一人称的优势和劣势表现的尤其突出.本文的语言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简短活泼的语调,流行事物和语句的类比和引用,俏皮的反问,这些都令人读来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具体运用到女主角的心理描写上时更是增添了文章的生气,也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感同身受.作者很擅长用主角的内心活动带出其他人物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其他人物进行侧面描写,如第三章中的这一句:“杜紫顺着我的手指往外看,欢呼一声,毫不顾及自己大龄女青年的形象非常可痞的学着韩剧里那些小LOLI的风格飞奔出去.待站到小竹马面前又有点不好意思,这妞挺能装啊.”这句表面上看是在写杜紫,实际上其描写的出发点是主角“我”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不但将一个暗恋中的女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也表明了主角“我”的立场.类似的描写文里很多,私认为这是该文最大的亮点,也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原因.至于人物自身纯粹的心理活动前几章不多,后几章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开始大段大段的出现.这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如恰到好处的引用王菲的歌,“我”的复杂又无奈的心理刻画等,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这样本身已有足够篇幅又随着人物内心的挣扎反复出现的描写直接导致的后果从行文方面来看便是剧情拖沓,交代不清.一章三、四千字似乎没有说出什么东西,第19章到第21章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几乎都是女主的患得患失,以及她和男主关系的小心翼翼.是作者真的没有写出剧情吗?不是.如前面所说,该文的亮点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出剧情,而这种优点在某些时候也会转化成缺点.以21章中男主的姐姐徐东华与女主苏也的见面为例:“是她来找的我,胸有成竹,满有把握,这个名嘴跟我谈的是生命与爱情的价格.她那么有信心,我一定会把爱情卖了换生命;她那么一个女人,高贵,知性,美丽,嘴巴里却说出这么恶毒的话.”这一段话实质上是说徐东华要给苏也钱让她离开徐东淮,读者联系下一段的心理描写能够看懂,但是因为作者叙事的出发点是“我”的心理感受,所以读者在代入的同时很容易忽视原本的剧情以及对后文的伏笔.私认为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有看头的情节,其他人物直截了当的语言或行为描写可能比主角单一的心理描写要好一些,作用如下:其一,使情节鲜明,增强读者的剧情感;其二,有利于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另外在20章中表哥被打的原因作者也交代的很模糊,读者只能从主角的态度上猜测,是否他又吸毒,欠了钱?究其原因,作者太在意主角的情感和心理反应了,从而忽视了应有的交代.心理描写太多的另一个不好的后果便是容易引起读者对主角的反感,认为她矫情.人物的刻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太过细致的描写有时却是会适得其反,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有时或许会更好些,这也是很多读者在前几章欣赏女主,觉得她个性鲜明,在后几章却对她颇有微辞的原因.上面提到了对人物的刻画,这便引出了第一人称行文的另一个硬伤,相对于女主来说,男主及其他配角的形象不够丰满,这在该文也没有避免.一般来说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私认为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随着剧情的变化,让他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性格的其他方面;二是通过他与不同的人的接触体现其性格的多样性.本文女主苏也形象之所以丰满是因为她经历了很多事,遭遇情变,产生新的恋情,家人亡故等等,同时她也跟不同的人有互动,前男友,情敌,朋友,家人,陌生人等等.可是男主徐东淮出身高贵,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都一帆风顺,他的身上几乎只有闪光点,他永远生活在众人欣羡的眼光中,除了偶尔提到他的工作,他的出场几乎都与女主的感情有关,读者几乎没有看到他与其他人的互动,而他对女主的感情始终如一,所以在女主看来他由始至终基本上都保持着同样的形象.虽然他也有吃醋,也有耍酷,也会害羞,但这都是他在爱情中的表演,除了感情读者不知道他的其他方面.在不考虑剧情的情况下,私认为可以通过“我”的眼光观察一下男主跟其他人的互动,不需要太多,一两笔足可,关键是要点出他在其他方面的特色.本人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第一人称行文的缺点,并非是要否定它,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看作者怎样控制其中的度,怎样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怎样用其他方式弥补或者克服它的劣势.从后几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努力,笔法相对于前几章要顺畅很多,也开始有自己的行文风格了,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希望作者能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