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