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师这么说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1)论证,或推理,是讲究方法的;而方法都是有一定程式的.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论证,才算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逻辑学中,你不能再用我们日常思维方法,凭直觉或经验判断论证的正确与否;而是要严格按照逻辑方法去分析、思考.即使你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在逻辑学所讲的方法上,也不能说它是正确的.结果正确,但过程或方法错误——这就是本题的问题所在.
(2)更重要的是,本题涉及到形式逻辑的两个基本分支:命题逻辑、语词逻辑.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上,对命题进行分析,各自有着一套完整的论证方法.对于同一个论证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者应该这么说:
有些论证,适合用命题逻辑去分析;而有些论证则只适合用语词逻辑来分析.
简单而言:命题逻辑中,把命题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逻辑单元,它只分析命题与命题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只能用并非、并且、或者、如果…那么…这样的逻辑联结词建立或表示命题间的联系.而要想通过命题句子内部的概念(比如主语、谓语、宾语)来建立或表示不同命题间的联系,就必须借助语词逻辑了.这就像化学所能研究的最小物质单元是原子,而研究原子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原子物理或核物理学的内容了.
(3)具体而言:从命题逻辑的角度看,那三个命题都是简单(原子)命题,而且各不相同,那就只能用三个命题符号P、Q、R分别表示.这样以来,我们就无法建立这三个命题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推理了,或者说其推理是无效的.
如果将命题Q改为:如果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会死;即:P→R.那么该推理就变成了:(P,P→R)=>R;那这就是个正确(有效)的命题推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