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支持2楼的说法,并且详细回答楼主的问题.
根据现代的天文学研究,已经知道太阳肯定是由星云演化而来,并且现在的观测证据表明恒星都不是孤独产生的,即使小质量的星云,在受到扰动后,也会形成由几颗到几百颗恒星组成的疏散星团,这种星团中的恒星的运动方向各不相同,经数亿年后,它们各自分散到银河系中不同的位置,从而形成如太阳这样的孤星.
而原始太阳星云中的重元素,当如三楼所说,是太阳星云附近的一颗超大质量恒星死亡时的爆发将重元素吹到这里的,并且很可能是这次爆发引发了原始太阳星云的塌缩,从而形成太阳及其它恒星.至于太阳的中氢元素,来源于宇宙形成之时,当宇宙形成的几分钟内,就产生了宇宙中所有的氢元素和绝大部份氦元素.而恒星中的氢元素的消耗,并不是全部聚变成更重的元素,只有约十分之一的质量会聚变成更重的元素,而90%会继续以氢元素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恒星(无论多大的质量)对氢元素的利用率只有10%.(这里推荐给楼主一本书《千亿个太阳》德国天文学家鲁道夫·基彭哈恩著,讲恒星的一生及天文学家对恒星的研究的科普书)
最后一个问题:白矮星是否能够重新成为普通恒星(主序星)?回答是不能.如果一颗白矮星由于运动穿行在星云中(如猎户座大星云这样的恒星摇篮),由于星云的密度实在是太小了(每立方米一个氢原子,这比任何人造的真空的密度还要小百千亿倍),所以它不能靠引力来吸附足够的质量,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在能够吸附足够质量的实例中,现在已经观察到数万例,都是双星系统中,由一个普通恒星和一颗致密星(白矮星或中子星)组成,由于致密星的引力效应,在双星之间存在着物质流,普通恒星的大气源源不断地落到致密星上,从而引起致密星的质量增加.而通过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的分析表明:这种质量转移只会不定期的使致密星产生星爆,并且随着质量的持续增加,白矮星会最终突破钱德拉塞卡极限,塌缩成中子星,而中子星也会最终突破质量极限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