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代汉语表示反问的几种习惯说法?
2个回答

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无疑而问的反问.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变换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如:恶用……为哉?

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说成“何……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

--------------------------------------------------------------------------------------------------------------------

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第二,“何以.为”.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第一个例句是说“君子朴质就行了,用文采做什么?”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表示反问的一种说法.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说成“何.为”.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我何渡为”意即“我渡河做什么”,“何厚葬为”意即“厚葬做什么”.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之”字复指“厌”字).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