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1.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2.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3.1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3.2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四、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不到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