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由于成的像是虚像,人应在玻璃板前观察.(2)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大小关系.(4)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若光屏上能接收到蜡烛的像,则是实像,若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 前观察.
(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前;(2)到平面镜距离的大小;(3)大小;(4)不能;虚.
点评:
本题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本实验较全面地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重点放在了对成像最终特点的描述和探究上,值得注意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除本题中所述之外,还包括像与物体的左右是相对的,但在本实验的操作中没有具体体现,故总结结论时为与实验过程相对应,可不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