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元宵 和城里的那份喧闹相比,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没有亮彻天际的礼花,没有游人簇拥的灯会.故乡的元宵就像天上高悬的那轮明月,只是静静地俯瞰着大地,给人一种宁静和美丽.可在这轮圆月光辉的映射下,却让人凭生出一种蔓妙难忘的情怀.
元宵的喧闹只是属于孩子们的.故乡并没有在元宵家家高悬红灯笼的习俗,可之于孩子,在元宵自己动手制作一盏小花灯却是少不了的.乡下孩子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一个小桔子被仔细地取出了桔瓤,只剩下一层薄薄的桔皮,再把一根细线串在桔皮的四周,然后再往里面放一个蜡烛头,一个简单却显得喜庆的桔灯便做成了.乡下是不乏萝卜的,更有手巧的孩子会取一个大而圆的萝卜,削去萝卜的顶端后,仔细地把里面镂空,然后再在薄薄的萝卜皮上轻轻地镂刻上美丽的花纹,在里面插上蜡烛后便成了萝卜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萝卜灯便成了大家的最爱.提着自制的花灯,孩子们也会变得趾高气扬,总是走家串户地相互炫耀,这些亮着微弱烛光的花灯竟也绽放成了一盏盏美丽的花朵,映着孩子们盛开的笑靥,就像天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星光.
故乡的元宵也充满着温情,洋溢了元宵的整个天空.乡下的亲戚都走得很勤,过年总是有做不完的客.可在故乡,过了元宵也就算过完了正月,再做客便要待来年了.所以到了元宵这一天,那些还没招待完客人的亲戚,便会匆匆地上门来邀请.当然,乡下人是不会讲究什么客套的,往往会一请就去.于是,在元宵的这一天,便成了正月落幕的前奏,那些亮着灯光的屋里往往是宾客满堂,满屋都是饭菜的馨香.乡下人不讲究敬酒礼数,也不追求菜肴的丰盛,只是说一说自己的近况,聊一聊自己的家人.可在觥筹交错中,那份亲情却在饭桌上流淌开来,就像天上的那轮明月,亮堂了每个人的心底.
俗话说,忙腊月,闲正月.可之于乡人,正月也只闲了半月,到了元宵这一天,乡人们便早早做准备了.有的会认真地把锄头打磨锋利,有的会仔细地翻看自己储备的物种.乡人是闲不住的,他们知道空闲不会生钱,只有凭自己的辛劳才能换来幸福与快乐.对于他们来说,过年只是一种休生养息,过了元宵,他们就像一个吹响了冲锋号的战士将冲向自己的战场,而下一个战斗间隙又是在另一个年的到来.虽然元宵仍属于春节,可他们的心却早已飞向了那一片翠绿的田野.
故乡当然也有在元宵吃汤圆的习俗,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汤圆.那时,我并不知道吃汤圆的意义,可我知道,吃了汤圆后,父亲便会远赴他乡去打工.或许是数月,抑或是半年后,父亲才会风尘仆仆地回来与我们见上一面.我也不明白母亲做汤圆时那份专注的神情,母亲不允许我和弟弟分享父亲的汤圆,总是要求父亲将他的那份汤圆一个不落地吃下去.直到我长大离家远行后,我才明了母亲做汤圆时的那份专注:汤圆意味着团圆,母亲在盼望着父亲早日归来,也渴望着全家团团圆圆.
虽然缺少城市的那份喧闹,也没有城市的那份绚丽,可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元宵,无疑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那份浓浓的乡情,那份淳朴的民风,如同元宵灯会上的盏盏美丽的花灯,温暖着我的心灵,让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能感觉到亲人的那份牵挂,都能闻到家乡那种温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