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峰子大学毕业后回村教书。
小题1:(1)峰子在哪上班?(2)傻!应该去当记者。(3)回村教书,可能是在学校犯了错误,受到处理。(4)让儿子当个城里人的希望破灭了。
(注:此题不难,为了锻炼学生能力,同时为了突出语文优秀的学生,给分应严格一些。答出3点给5分,答出4点给满分。阅卷老师灵活掌握。)
小题1:(1)校长与普通村民对峰子回村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2)峰子上大学时的“榜样”作用与回村后的“负面”榜样作用构成对比。(3)村民把峰子当做负面榜样与县教委对他的奖励构成对比。小说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反差,深化了主题,从而引起读者对农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注:对比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3点方可给4分。赏析作用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一般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格式来概括,这四要素不可忽略。
小题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这篇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须从其语言、行动的描写中透视其心理活动。父亲见到峰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工作安排好了吗”,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峰子在哪上班”;峰子说没去做记者,父亲问“怎么”,表示的是不赞成,其心理活动应当是“应该去做记者”;“父亲颤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说明他认为儿子回村教书是犯错误受到了处理。父亲知道儿子回村的原因后的“愣”和“叹”,说明他感到让儿子脱离农村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对故事发展中矛盾冲突进行梳理,寻找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对比”就豁然显现了。作者设计这些对比的现实思考是什么呢?这是对这些“对比”进行赏析的关键之处,答题时必须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