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释:先师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过分放纵,哀愁而不沉溺于过分的忧伤.” 】
【讨论】:“《关睢》”的“睢”,读音为jū.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年青男子追求心中恋慕的女孩,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并幻想着与心爱的女孩钟鼓相乐、琴瑟相谐的欢悦.
一位显然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以他的德性与知识才艺,当然可以称为君子了.他想念着心中思慕的女孩.吟唱着《关睢》的诗歌,幻想着恋爱中两情相悦的快乐而不失于放纵,体味着爱而不可得的忧愁而不至于过度的哀伤.
不过本章是八佾篇,从通篇的结构看,很明显谈论的是礼乐之道.所谓礼乐之道,狭隘言之,礼教就是文化教育及其赋予一个国家大多数公民的内在精神思想修养 和表现于外在的语言、行为、装束等.而并且如过去所宣传的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愚化百姓、钳制民众精神的如“女子缠脚”、“包办婚姻”、“寡妇守节不再蘸”之 类的封建“吃人礼教”;乐教则运用音乐陶冶与开拓一个人心灵境界.国家文教思想及方法方式通常对国民的精神产生巨大影响.这恰是今天我们的国民教育中最薄 弱的一个环节.
本章从礼乐之道突然拐到《关睢》这首情诗上,而这首诗歌恰是《诗经》的第一篇章,请问此中有何深意?
原来人类中除了立志出世超脱的绝少数外,大部分成员普遍的追求,不外乎三样:基本生存、功业成就、男女情爱.孔子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与孔子同时代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尤其异性相引相慕,是自然的规律使然.不过人间社会的复杂性每每赋予原始的两性情爱更多的附带因素,因此也导致男 女情爱的复杂性.因此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男女情感是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会遭遇而绝少能够超脱的问题.试观千卤乥来无数 的风云人物也无一例外.从商纡丌妲已、周幽王与褒姒、曹操、唐朝开国大将李靖与他的妻子红拂女、唐中宗李治与武则天、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军因领导人之一 李信与红娘子、明朝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乃至国父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蒋介石与宋美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高君宇& #19470;石评梅、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江青等.
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不当,通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商纣与周幽王的失国、曹操放纵情欲而惨遭败绩、李治皇权旁落、吴三桂的叛国、江青利用与毛泽东的关系组织四人帮对于国家民族的危害等等.
历史风云人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感情与婚姻在今天的社会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困扰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本节所述《关睢》 中的这位君子,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能够以高度的智慧,驾驭自我的感情,纵难免为爱情所困扰而浮想翩翩,但没有坠入不可自拔的幻想.纵然感受求之不得的情 苦,但绝不因此过分沉溺于一已的情感中患得患失,忘记自己为人立世的职责本分,也没有因为男女情恋而殆己误人;更不会因此失去精神心理的平和.
对待男女之情是这样,对待功名富贵也应是这样.这里孔子特以《关睢》中原始自然的男女爱情,也指代世间一切如地位、权势、金钱、美酒、荣誉等任何一切可 欲的事物,揭示对于世俗一切都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展现“不为物喜、不以已悲”的精神修养.同时也是孔子在此地借着对于《关睢》的评 价,表达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思想中不要有偏斜的成分----的观念.
最后,我们有必要谈一谈《关睢》以及《礼记/乐记》中有关音乐的理念:
《关睢》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高雅的单相思情歌.
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大意为: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女孩,是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水中左右漂摇.
善良美丽的女孩,醒来时与夜梦时都想念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时与夜梦时都深深思念.
悠悠思念情意深切,夜间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女孩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女孩,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女孩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
诗歌和音乐是人们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体现.这种表现最高标准即是和谐、优雅的美感.可以感动天动惊鬼神.因此和谐的诗歌和音乐可以培育、陶冶人的情操,养成高雅的君子性情.
当时孔子编辑《诗经》的目的,就是将文学诗歌和音乐作为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在于自我发泄或娱乐消遣.而流行音乐、交谊舞绝不能培养优雅、深沉、纯净、高远的胸怀与情感的.
诗歌艺术对于社会政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抗战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的艺术工作者以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激励国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奋斗努力的巨大作用.
《礼记-乐记》上说:“凡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只 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切 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音乐与一切事癞的伦理相通.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叨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扅具备真正的 音乐修养.因此,从分辨而理解音乐,从分辨雳乐而理解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社会政治的方法.所以不能领会声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 音乐.不能领会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明白了乐理就接近于“礼”了.礼仪和音乐的修养都具备,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所以音乐的隆盛, 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所以,先代圣贤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的情志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 生的正途上来.”
因此《礼记/乐礼记》中还说,文化礼仪的教育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修养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协调人们的行为的,刑罚是容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治理国安定天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