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淹水、冰雹打击等等.一般来说,当停止对次生植物群落继续作用时,次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仍然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
而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都可能发生.
旱地演替系列.地衣植物阶段:壳状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上岩石风化作用,壳状地衣的一些残体,逐渐形成一些极少量的土壤;叶状地衣:可含蓄较多的水分,积聚更多的残体,使土壤增加的更快些;叶状地衣把岩石表面遮盖部分,生长枝状地衣,生长能力强,全部代替叶状地衣
苔藓植物阶段:在干旱时进入休眠,待到温和多雨时,大量生长.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草本植物阶段:蕨类、一年生、二年生植物,低小耐旱种,取代苔藓植物,土壤增加,小气候形成,多年生草本出现.使土壤增厚,遮荫,减少蒸发,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增多
灌木群落阶段: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
乔木群落阶段: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定居,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消失.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