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5)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s/t]就可求出海洋的深度;
(1)“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振动时产生啼声,靠空气传播到四方;
(2)“霜前冷,雪后寒.”说明霜是由于气温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而形成的;
雪后寒是由于雪熔化吸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3)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传递的“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增大压强或缩小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放出(吸收/放出)热量;
(4)2009全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穿着白上衣、蓝裤子,在红色的舞台灯光的照射下,他的上衣呈现红色,裤子呈现黑色;
(5)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t=[1/2]×10s=5s,
海洋的深度:
h=s=vt=1500m/s×5s=7500m;
这种方法不能(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低;凝华;熔化吸热;增大压强或缩小体积;放出;红;黑;7500;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
本题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方法及其应用;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物体的颜色.
考点点评: 此题涉及到了声音的综合利用,物态变化、液化的方法、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等多个知识点,考查全面,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