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桥原溪里,别具匠心景观规划和建筑构想,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拾记忆里的原乡的机会.
8月11日,康桥原溪里全城派家书活动正式启动,为您送去“来自童年的一封信”,让您感受来自童年的问候.
康桥原溪里全城派家书,拉开记忆的序幕.
故乡有着太多令人难忘的点点滴滴,时光慢慢地在远去,但有些东西却深深地雕刻在记忆里,如陈酿老酒,越陈越有味.自在老家上完小学一年级后,就离开故乡,一直居住在嘉兴.所以,脑海中对故乡的记忆都停留在童年阶段.成年后有许多东西都已经渐渐遗忘,变得不完整了.然而,多年过去了,对童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总会在怀旧的时候显得特别的清晰和难忘.我很惦念最初走进校门的莆田沁圆小学;很想念儿时放学后去外婆家走过的那条沿河小路;很怀念老宅后面童年嬉戏的那个菜园;更思念孩提时那段天真无邪难忘的童年生活.
我的老家是一个距福州市100公里以外的小山村,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祖祖辈辈几代人生活的地方,这就是我的第一故乡——沁园村.算起来小时候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前后相加大概有5年吧.在我3岁时,父亲去嘉兴工作就把一家人都带了过去.初到嘉兴生活这几年家里又相继增添弟弟和妹妹.福建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要不是在母亲的坚持下,妹妹早就被父亲送掉了.
在我6岁那年老家奶奶病重,没人照顾,父亲就把我们母子4人送回了老家.那时交通不便,等我们赶到老家时,不幸的是爷爷因照顾奶奶太累了,摔了一跤,已撒手西去,我们连爷爷的面也没见着.听我母亲说因我是长孙,爷爷把我当宝贝,小时候最疼我了.我听后,思念之情,倍感伤心.
我母亲很能干,也很辛苦,她既要服侍病重的奶奶,又要照顾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我奶奶患有心脏病,记得当时在厅堂里见到我奶奶时,她头肿得象脸盆那样大 .按我们老家的规矩,老人活着的时候的寿材要存放在厅堂里;病情危重时,未死之前就要抬到厅堂里,不能放在家里;死后的牌位就摆放在厅堂里.奶奶这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即使我们叫她,她也只是含含糊糊地应着,她说不出话,已进入弥留之际.特别是爷爷比她早走后,对她打击极大,老人家在我们回去后,没过多少日子就去世了.
9月22日我早早就从福州出发,一小时的光景就到了表姐家.亲人见面,互相问候,高兴万分.我喝了口茶水,屁股还没坐热,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回老宅看看的愿望.表姐陪同我一起去.时过境迁,老家已经面目全非.问了不少人,总算找到了老家的房子.首先见到了我的堂叔,叔公已经去世多年.堂叔一家见到了我,喜出望外,如不是大家自我介绍,谁都不会相认的.
故乡的老宅,根据最近亲戚整理出来的《家谱》的记载,是老祖宗三兄弟在古田经商,每年都从古田挑好几担银元回家.为了不招人注意,往往把银元装在煤油桶里挑回家.钱够了,1911年就在大坨里盖起了红砖楼,8月17日落成,很有气派.三兄弟也从安民宫前的老屋搬迁到新居的红砖楼.红砖楼大小房间有36间和一个大厅堂,既可独立居住,又可以相通,据说这是为了对付盗贼和躲避抓壮丁而设计的.
目前莆田地区分布着大量具有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等特征的特色“红砖楼”,非常漂亮.在砖雕艺术风格上,莆田地区的种类更多,除了有几何造型外,还有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砖雕是一大特色,清末仙游画派成熟,绘画技术也体现在建筑装饰上.我家老宅虽然不是很漂亮,但也应该算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