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头不是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词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帮助表示这个词的词性.有的语法书也叫“前缀”,但是,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是有音无义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也有,而且比古代汉语还要发达,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上古汉语中词头的运用尤以《诗经》为最.其它的《书经》《韩非子》《庄子》等也有较多运用.
一、常见词头的用法
人们在新闻记者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等五字.
(一)有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用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
①我不要监有夏,亦不要监有殷(《书经●如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③号之是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这种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2、兰经中“有”作词头,主要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
①豺虎不食,投界有北;有北不受,投界有吴.(《诗经●小雅●巷伯》)
②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子同行,颜如舜英.(《诗经●有女同车》)
⑤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出其东门》)
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诗经●野有蔓草》)
⑦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经●秦风》)
3、诗经中“有”作词头,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
①不以我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②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邶风●遵大路》)
③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齐风●南山》)
④四骐翼,路车有爽.(《诗经●小雅●采芑》)
(二)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2、北风其凉,雨雪其.(雨雪:降雪,:雪盛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风》)
3、八月其获,十月陨.(《诗经●豳风●七月》)(获:.收获.陨:叶子落下来.)
(三)言
“言”字作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2、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四)于
“于”字用用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3、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五)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1、“薄”汗我私,薄瀚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3、采采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莒》)
(此例是“薄”和“言”两个词头连用.)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放在动词前面,这里不再详叙了.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见到.
二、某些可作词头的字作一般用法时如何区别.
前边已经说过,古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尢以《诗经》为最,秦汉以后却有相当多的人有意仿古,也就是说仍有词头现象出现.那么,如何区别该词是词头还是一般古汉语的用法呢?
以“其”为例,我们来看,容易混淆的是当“其”用于句中或句首表示某种语气时,对它的用法,读者常常感到困惑.
例如: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2、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3、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王之好乐甚,则章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5、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6、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元年》)
当“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而上面例妇中4、3、5、6分别是表示推测、委婉、祈使的语气,是句首句中语气词.1、2、3例中情况却又容易和词头混淆.我们认为,区别的方法有以下在点:
(一)联系上下文
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可以通过领司上下文的意思,推测该“其”字有无表达某种语气的作用.这就要求我闪认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环境,然后确定该“其”的意义,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考查“其”后词性
“其”作词头用于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前面的.上例1、2、3用一疑问代词前以加重反问语气,可以判定“其”不是词头了;而5、6例中“其”后是及物动词,可以判定也不是词头,至于4例,明显表示推测语气,更不是词头了.
(三)注意词头所出古籍范围
词头一般出自《诗经》、《尚书》、《韩非子》及《庄子》等著作中,其它古书少见,当然,这是一种辅助的判断方法了,只可用作一种参考.
其它如“于”例.
1、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记●项羽本记》)
3、叩古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这些例子中,“于”作介词,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在”、“到”,它们后面都是名词或代词.而“于”作词头,是放在动词前边的,根据词和全句的意义,很容易区别开来.
再如“薄”例:
1、露早辛夷,死林薄兮.(《九章●涉江》)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同上)
3、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
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1例中“薄”的意义是“旁边”,2例中“薄”的意义是“靠近”,3例中的“薄”与“厚”意义相对,4例中的“薄”是“迫近”之意.这些例中的“薄”后边不是带名词,就是本身是不及物动词,这此用法和“薄”用作动词词头区别很大,分辨起来还是那么困难的.
此外,“有”作名词词头,也有较少的作形容词词头,和一般表呈现的动词用法后带名词区别很大,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有”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就是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被说成是“三百六十有六”.
例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3、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
4、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光典》)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这种用法不是词头,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另如“言”、“载”、“式”等是否词头的区别方法与上面的方法相类似.
三、在现代汉语中残留的词头
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成语中,仍然有词头的用法出现.由于词头是上古中常用而后逐渐减少的,现代汉语中的词头反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对词的理解错误,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一提.
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是很典型的词头,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些词语中的一些词如“生死攸关”中的“攸”,“下车伊始”中的“伊”,“威与维新”中的“维”等等,这一类的现象,人闪一般把它们解释为动词,无意义又或有些意义却又不很确定,如“唯利是图”中的“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威与维新”中的“维”(“维”与“唯”相通)只是助词,无意义,有的又认为是句中语气词,可表一种判断语气或某种界定.不过,笔者认为把它们都认为是古代汉语中词头的用法的残留为好,虽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标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