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华北板块地壳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1个回答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

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

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

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

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

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

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

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

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

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

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

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

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