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登上恒山之绝顶的?请结合稳重相关语句回答
收藏:
0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2个回答

第一段交代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风翳净尽”,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澄碧如洗”是叙述中的描写.向东上山,开始登山时比较轻松,“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简略叙述了登恒山之初的情况.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

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之后他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每处景观写得各有特色.如:写松,用了“松影筛阴”,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生动形象;写牌坊内,细致地写到了官房里的厨房、水井;写北岳殿,“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对偶句式把殿的气势渲染出来;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现在目前.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为详细.先表明登顶的决心:“欲跻危崖、登绝顶”.再写山崖的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写攀登的艰难:“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急流里不能出来.山崖险峻攀登艰难,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登山者,“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登上山顶,重见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丽”,再回看来路,“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攀途险恶.然后开始观察,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土山没有树,石山才有树,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是科学的分折.徐霞客亲临实地,准确、细致地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分析提供了依据.山北的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向西横贯的龙山,支峰与恒山相连.这些对四围山峰的介绍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找以前上山的路径,竟然找不到了.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下山也细致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感叹“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啊.按照指路人的指点,下山很顺利,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到了飞石窟.

点赞数:
0
评论数:
0
关注公众号
一起学习,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