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2011年4月7日,日本发生里氏7.4级强烈余震,造成2人死亡132人受伤.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余震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强,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的出现是在大震之后,其能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余震也会造成灾害的.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 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虽然专家称这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破坏性不大.但是请注意,余震的长短在于持续时间,是相对不间断的,也就是说余震是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唐山自1976年地震之后稍有余震,但是间断34年后再震,无论是从时间次数还是震级上都不符合余震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