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理解
(1)“均一”是指各部分性质一样,浓、稀一样.“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沉淀.
(2)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可以是固态物质,也可以是气态物质或液态物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
(3)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理解
(1)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
(2)有对应性,需指明“对某种溶质而言”,也就是说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不能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 [适用于Ca(OH)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溶液的浓稀和溶液的饱和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三)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S)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理解(四要素、一对应)
①一定温度下
②一百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所溶解的质量(克)
⑤在这种溶剂里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当溶质、溶剂确定时,固体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
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注意:温度指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给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给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5)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6)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混合物的分离
1、定义
把混合物里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混合物的分离.
2、方法
过滤和结晶
(1)过滤
①操作要求: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重叠处;
漏斗下端紧靠承接器皿(或烧杯)内壁.
②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2)结晶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①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提纯 NaOH、ZnSO4.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提纯 KNO3等.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时,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五)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盐 田
海水晒盐的原理是通过风吹日晒蒸发溶剂得到食盐晶体.用海水晒盐,将海水引入盐田后,通过水的蒸发,使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继续蒸发,食盐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因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潮解).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
(六)粗盐的提纯实验
1、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平 .
2、实验步骤:1.溶解 2.过滤 3.蒸发.
3、实验现象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