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举例说一下,
1个回答

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现试举主要者一二:

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注疏的内容大致有:1.解释字义,2.串讲文意,3.分析名读,4.校勘文字,5.阐述语法,6.说明修辞手段,7.诠解成语典故,8.考证古音古义,9.叙事考史,10.记述说川,11.发凡起例.就形式而言又可分成八类.1.注和疏(注只释、疏兼释注),2.释义和叙事,3.他注和自注,4.补注和集注.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