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2.陕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陕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点.朗读时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与句、段与段),要感情激昂.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答案: 1.“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让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真谛.西北保守的思想、退化的想象力、落后的文化导致了陕北人民的“那么一股劲”被“束缚”“羁绊”“闭塞”了. 2.高原人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这种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因为苦难,他们有着最原始,最热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过于柔媚,承载不了安塞腰鼓这种原始的、粗犷的力量. 4.(1).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2)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3)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声鸡啼将我们从热烈中拉了回来.(4)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5)并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 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写出了安塞腰鼓宏伟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