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动词;二作代词.“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最新问答: 已知集合M={a,0},N={x丨2 x平方-3x 为什么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铁,铜不能? 以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为题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哥哥姐姐们拜托了 弹球弹起高度会超过起始高度吗 复数是如何准确定义的? 《啄木鸟》中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 如图,请画图说明平面上到三角形的三遍所在的直线距离的点一共会有多少个? 找出每字母组合中隐藏的一对反义词 生态系统的库与流?生态系统的库与流? 一道关于体积和表面积的数学题四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和改变了吗?表面积呢?若改变了,试着求出改 用总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一边长为a(cm),面积为s(cm^2) 我不过想你想他想那野草野花,,下一句是 一个直径是150米的圆形水池,周围有一条3米宽的小路,在路的两边每隔3.14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十个苹果,小明吃了一个,请问太阳的质量是多少? 河边放养一群鸭子如果有6只从岸上跳下水;则水中的 只数是岸上的 4.2倍如果有10只从水中上岸,则岸上的 只数就和水里的 茎的维管形成层包括A:形成层和束中形成层 B:木栓形成层和束中形成层 C:木栓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 D: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 三年级两位数乘除法混和运算100道 一件工作,甲单独完成需10天,乙单独完成需12天,丙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甲、丙先做2天,丙单独做了1天后,乙、丙合作,问 南宋持罗盘陶俑 毕升 蔡伦 (1)请问以上三个图片分别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有关系?“四大发明”对世界文 耳闻目睹的意思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