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甲装置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的产物;乙装置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的产物.
2、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 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
3、实验三的数据表明:在1分钟内25摄氏度产生的体积最大,说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应在25℃.
(1)由于B瓶中的空气内含有少量氧气,所以乙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的氧气,保证以后实验的无氧条件,然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2)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每个小方格的数量为6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6×400×104(计数板的体积)×100(稀释倍数)=2.4×109个.
为了绘制出酵母菌在一定量的培养液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图解,需要测定第一天放入的酵母种群数量,这是因为要获得绘制曲线时O时间点的具体数据.
该同学的操作中有处错误是在于加100ml自来水,改为加99ml蒸馏水.
(3)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C组在培养的第二天酵母菌数目减少,到第4天全部死亡,说明没有营养物质,应为条件一;
A组在培养的第二天酵母菌数目大量增多,说明培养条件最适宜,应为条件二;
B组在培养的第三天酵母菌数目开始增多,说明培养条件一般,应为条件三.
②由于培养一天和培养六天,酵母菌分别处于调整期和衰亡期,所以酵母菌的生长情况不相同.
(4)由于在1分钟内25摄氏度产生的体积最大,说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应在25℃.
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液滴右移的相应体积不是为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实际值,因为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溶解在溶液中,初始实验时消耗掉的氧气.
故答案为:
(1)消耗掉锥形瓶中的氧气,防止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2)2.4×109需要获得绘制曲线时O时间点的具体数据错误在于加100ml自来水,改为加99ml蒸馏水
(3)CAB不同 第六天的酵母菌大多处于衰老状态
(4)25℃不是,因为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溶解在溶液中,初始实验时消耗掉的氧气
点评:
本题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