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一文中第10至第13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得?
1个回答

附答案:

(十)答案

1、cuān fǔ

2、隐隐约约 夜间捕鱼

3、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归航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 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4、A、作用: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5、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6、“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7、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8、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9、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

10、略

11、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2、轻松 急切 陶醉

13、正面描写: 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4、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5、甲段:本体 起伏的连山  喻体 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 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乙段:本体 航船  喻体 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6、“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十一)答案

1、没有,只是为孩子们踏坏了庄稼而感到可惜.

2、“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可看出双喜的聪明,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3、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4、不一样.这里的“写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对“我”的赞美和夸奖,而前文的“写包票”是双喜.

5、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