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④。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说文》:"德,升也"。品格与能量升华。《经典文字辩证书》:"《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德字由双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组成,意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遵守非礼勿言、勿听、勿视、勿行四项行为准则。《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义: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朴散成德的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汉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义谓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说文句读》:"此说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竖撇通於二之上,故云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无"的原因。但古文"无"与"无"通假近义。故应灵活把握。
句义:下德状态,德"一"已经朴散为五,德的完整性已经丧失,为防止继续丢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学之义的"上礼"属"心修无极"此则为"闹处炼心",大隐隐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词很难。语气出口困难的样子。
段义: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义则属于后天意识行为,需教化并自觉遵从才能恪守。上礼同样属于后天智识系统的教化,如果没有上仁上义的支撑和信德的基础,就很难维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难长期守住。修真学理法中认为,人体性命双重结构两大系统中的德"一",在肉体内是完全朴散开来分布于五脏之中,极为容易流失。在性体系统中同样如此。掌握这种德性品格与能量的散失规律,是逆修复兴德而归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浅淡之义,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后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义,同时在性命之学中,心为神脏,脑为神腑。首含脑义,司意识,用脑不用心则愚。心主礼德火明,礼德失则阴意擅主脑中意识。故用"首"不用"始"较妥。
⑤愚:《说文》:"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愚与智相反义。仁义礼信智中,因失仁失义失礼而信泊,无法承载和养育"智",阴水独盛,阳水匮乏,故看似智却是愚智。
段义:人类在失道以后,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义、失礼不同社会阶段下滑,随着忠信的严重丧失,仁义礼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载,乱象频生,也就进入最后的愚智时代。
⑥居:《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胫蹲踞形。居住,处于,当,占等义。尸,《说文》:"陈也,象卧之形"。古文中尸不仅有尸(今简体同尸)体之义,亦有神像、神主之义;古时祭礼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处"。
⑦皮:甲本残缺,乙本为"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学用字特点。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肤浅、表面、浅薄。
段义:所以有志于身国德道复兴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实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贵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阳水,弃阴水的愚,才有复兴德道的希望。
〖注音〗
攘:rǎng音壤;
乃:nǎi音奶;
泊:b 音伯;
愚:y 音娱。
【繁简对照】
论(论),
为(为),
义(义),
礼(礼),
应(应),
后(后),
乱(乱),
识(识),
华(华),
实(实);
书(书),
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