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寓言?
1个回答

(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解读要点:寓意,方法: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来完成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有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寓言的寓意有的在作品中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思索找出来.无论在文中点明寓意与否,象征、夸张、拟人的手法都是寓言作者常用的,他们通过塑造形象,营造情景,把想表达的意思寄托在这些形象和情景中.比如《揠苗助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寄托在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上.解读时,认识这个人物,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农夫形象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读、想、说、悟.以内容为载体,以形象为媒介,紧扣文本,领悟寓意,是寓言解读的一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