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轩敞( ) 多髯( )
1个回答

mǐn shǔ wǎnɡ yí ruò sǎn xuān rán zhé mí yǐ jí jì zhuàn rén xū

2.《核舟记》选自清朝涨潮 编着的《 虞初新志 》

》,

3.找出文中4个通假字,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横着的.

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

4.翻译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这个人脸上很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的声音

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苏东坡外形特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神态特征: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苏,黄关系密切,从文中 苏、黄共阅一手卷 的动作和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的神态可看出.

作者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者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6 从对佛印的描述中,可看出佛印是个 豪放不羁,性格幽默 的人.

7.作者为何从中间部分介绍这枚核舟?

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8文末的那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是抒发了作者对王叔远灵巧技艺的佩服与赞叹

啊啊!做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