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 :那个知是通假字,读智,和是知也是一样的用法.
第二个问题:缺乏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的安处贫困或安乐,因为困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遵守原则的约束,他们可能会因此获利,但他们绝对不会长久的享受富裕,因为他们必然会挥霍.而有智慧的人,无论处于贫富之间,都能把我自己,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境,矢志不移,安之若素.
第三个问题:你理解错了,孔子其实是想表达“仁”的标准虽然很高,但并非不可企及,只要我们从细微做起,经过自己的努力,仁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解释如下:我不曾见过一个真正喜爱仁和憎恶仁的人,真正爱好仁德的人,认为天下没有什么是超过仁德的.憎恶不仁的人,之所以崇尚仁德,是为了不至于使不仁的行为落在自己的身上.有谁能够在一天之内尽力修行仁德呢?我还没有发现有力不从心的人.或许也是确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没有见过.
第四个问题:是倒装句,也是通“人”意思就是知道是哪一类的人了.
第五个问题:义之与比:只以道义为准绳而不偏袒.
第六个问题:是之后的意思,就是自第一次献酒开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第七个问题:或问这句话,其实是表达了对鲁国“禘祭”的不满,因而它故意说不知道禘祭的由来,但他紧接着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因为知道禘祭的意义所在的人才是真正显明的人.
第八个问题:你的第一种解释是对的.其实孔子是不满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这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是周代确实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也不好正面批评宰我.所以说过去的事就不去追究他了.
第九个问题:“君子之至于斯也”是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这里来的意思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