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 这一句用了三个修辞手法 分别是 借代 夸张 和 迭映
歌词整体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但这不是修辞上的象征)
顺便来 演示下解析流程吧 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解答
问题一:拿到这么一个断句,怎么判断?
答:如果脱离上下文和整篇内容,将陷入对形式的无限猜测和判断不能中,最后成为唯修辞论,
这是解析的第一步,抛开形式和断章断句,回归原文内容.
---------------------------------------------------
问题二:原文哪些内容与此句相关?
答:蒋大为的这首《千年敦煌》歌词不长 上下片 前2句交相呼应 写作手法和意象运用完全相同
在研究修辞时,可以借镜,可以对论推断,可以关联研究,这是判断的第二步.
---------------------------------------
(原歌词摘抄)
千年的驼铃摇响千年的迷茫
千年的黄沙托起千年的月亮
千年的心愿流向无边的河岸
千年的琵琶揉断无尽的情肠
------------------------------------------
问题三:如何开始推断和分析?
答:第三步是看结构,就是先从表象入手,然后再找内涵.
从前2句话中,首先可以清楚看出,32232音尺,其中“千年的”三个字,反复出现,
分别修饰主语和宾语,后2句则改成无边的和无尽的,意义并无区别.
这里首先可以断定,运用了 迭映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布置类修辞(布置类比如排比,反复)
举例:1一寸相思一寸灰 2相见时难别亦难 3 昨夜星辰昨夜风
一句话中前后 迭映,表达悠久历史和过去的岁月
----------------------------------------------------
问题四:迭映外还有什么修辞?
答:第四步,找意象和精神实质.
我们都应该知道,琵琶代表什么吧.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写道“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清楚明了的写了 和亲公主的哀怨与愁肠,
歌词里“千年的琵琶揉断无尽的情肠”不过是对这古代诗句的改写,
故事情节和意象则完完全全继承下来.
由此可以推断 驼铃 黄沙 心愿 迷茫 月亮 河岸 以及情肠,
均为意象,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反映的是敦煌悠久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事物.
这恰恰也符合了回归原文大意的研究方向,
《千年敦煌》的内容主旨在于 怀古,在于追述历史.
如此前后4句内容呼应,共同反映了古代敦煌的兴盛衰亡,历史感浓重.
什么是借代?借代 就是由于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使某物和他物产生天然的文化联系,
因此在说A物时,人们可以联想到B物.
说到“琵琶”,你就想到了公主,说到“月亮”你就想到了“岁月”
说到“驼铃”,你想到了丝绸之路.
-------------------------------------------------------
问题五:有没有夸张修辞手法?
答:答案是肯定的.
“千年的黄沙托起千年的月亮”和“千年的琵琶揉断无尽的情肠”就是很明显的夸张,
其余两句有所隐含,但结构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夸张的目的是造成失真现象,然后通过失真现象更加贴切的反映事物本质和特征
作者运用夸张的目的是反映敦煌悠久历史和伟大文化具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此扭曲现实情况,造成失真效应.
-----------------------------------------------------
问题六:这句哪里难解了?
答:其实单看断句,可以看出,动词“摇响”和宾语“千年的迷茫”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主语“驼铃”和动词是相称的,但动词和宾语则并不相称.
响 所联系的是声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觉,迷茫是什么?它不是声音,
而是典型的视觉范畴.
迷就根本不用说了,茫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眼睛看不清楚.
如果仅仅围绕这一句去解析,忽略了整首歌词的精神内涵,忽略了敦煌的背景文化,
忽略了上下文之间的关联,片面的研究很难看出 借代 夸张 和 迭映 三个修辞.
----------------------------------------------------
问题七:为什么没有拟人和比喻?
答:比喻要先找本体和喻体,更重要的是,比喻旨在类似,
和歌词要表达的文化内容没有关联,就是不服务主旨,作者明显没有运用比喻,
不可以把借代误认为是比喻,我说了借代是长久文化思想形成的关联,而不是相似.
那么拟人呢?拟人就更没有了,不要看到迷茫,看到摇响,就想到人,
事实上从文化象征意义上,它已经跳脱出了单纯单个物的描写,
而是服务于整体的思想和怀古的情感.
---------------------------------------------------
以上 欢迎 大家反驳和指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