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之路写本文时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
我也是以文中的友谊为重的.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说明父母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最后,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父母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