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有氧呼吸过程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水的光解:2H2O→4[H]+O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
(1)暗反应:CO2固定:CO2+C5→2C3;C3的还原:2C3→(C H2O)+C5.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含18O的水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生成CO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在光反应阶段水解生成O2;此外,含18O的水还会经蒸腾作用散发到空气中.因此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含18O的气态物质有水、CO2、O2.
(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15N将首先出现在该动物细胞内的核糖体上.
(3)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应该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即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①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要先标记细菌,即先将细菌分别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
②用噬菌体去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中的放射.
故答案为:
(1)水、CO2、O2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2)核糖体
(3)①先将细菌分别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
②用噬菌体去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中的放射性
点评:
本题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结构和功能、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