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淹水后其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个回答

红壤淹水第1天到40天,由于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作用导致pe+pH由13.92一直下降到7.71,pH相应地从4.75升高到6.14,并致使土壤表面CEC增大,交换性Fe、Mn含量和所占交换性阳离子的比例增加,非变价阳离子(包括Ca、Mg、K以及Cd等等)所占比例相应减少.由此造成淹水初期红壤溶液中Cd2+、Fe2+浓度增加,Cd活性较高,淹水后期Cd2+、Fe2+浓度减少,Cd活性降低.在红壤淹水的1-11天(前期)和31-41天(后期)两个时段植入水稻,经11天培养,水稻茎叶吸收Cd在淹水前期显著高于后期,说明酸性红壤淹水初期,土壤Cd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高于后期.用pH 7.10的潮黄土加1%苜蓿干粉淹水培养11天,有机物料处理的pH平均值由对照的6.88下降到6.44,pe+pH平均值由10.65下降到8.75,DOM平均值也相应由1.42mg·L-1增加到12.40mg·L-1.这些土壤性质的改变促进了土壤Cd的溶解.淹水期间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水溶性Cd平均含量达到0.044mg·L-1,明显高于对照0.013mg·L-1.由此表明,淹水潮黄土添加有机物料可明显提高土壤活性Cd含量.将4叶期水稻秧苗同期植入对照和有机物料两处理土壤,经过11天的培养,有机物料处理水稻茎叶C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与土壤水溶性含量比较,表现出土壤活性高低与生物有效性高低是不一致的.营养液中Cd浓度、土壤溶液中Cd浓度与水稻茎叶Cd含量一致或不一致,都与水稻根圈的氧化状态有关.它造成了根圈溶液的pe+pH升高和水稻根表Cd沉淀形态的不同,也造成根外溶液Cd浓度和进入根系再转运至茎叶的Cd含量不同.